2022年一季度产品发行数量和规模大幅下降,且相较于新产品备案数量而言,新产品备案规模下降幅度更大。
根据中基协统计数据,2022年前三月新备案产品数量分别为2681只、1378只、2502只,月均为2187只,较2021Q4月均水平(2550只)、2021年全年的月均水平(2633只)均显著下降。
2022年前三月新备案产品规模分别为401亿元、138亿元、242亿元,而2021年全年月均水平、2021Q4月均水平分别为654亿元、576亿元。这显示,新备案产品数量降幅相对缓和,但是单只产品新备案规模显著下降,表明新产品发行市场快速进入低迷状态。
2022年Q1规模下降主要由业绩下跌导致,同时可能伴随着资金净流出。中信证券估算2022年Q1资产规模下降约7000亿,其中业绩下跌贡献了约73%,剩余部分由资金净流出贡献。上次行业发生资金净流出主要在2018年,本季度应为相隔三年后首次发生的资金净流出。
据中信证券初步统计,截至4月11日管理规模在50亿元以上的私募管理人增至196家。考虑到2022Q1市场的跌幅,因而判断头部管理人资产管理规模可能出现显著下降,初步估算50亿元以上私募管理人合计资产规模占比可能降至60%以下。
根据不同规模区间的量化管理人数量的统计,以及相应区间单个管理人平均规模的估算,结合中国基金业协会最新数据,初步估算截至2022Q1的量化管理人整体管理规模数据约1.41万亿元,环比出现下降。
2022Q1多数策略出现下跌,CTA策略一枝独秀。受股票市场大跌影响,与股票资产有关的策略均不同程度出现下跌,其中股票策略下跌10.97%,表现垫底;以多资产、多策略配置的混合型策略均出现下跌,多策略、宏观策略、FOF分别下跌6.59%、7.60%、6.73%;以稳健为主的低波动策略也出现了小幅下跌,其中债券策略下跌0.60%,套利策略下跌2%,市场中性策略下跌0.14%,仅CTA策略出现上涨,涨幅为3.75%,主要受益于商品通胀。
国内量化股票私募管理人自2012年以来发展经历了相对较多的暂时性挫折,包括2014年底的大小盘风格突变、2015年9月之后股指期货限仓交易带来的流动性下降及股指期货大幅贴水、2017年极端分化的“一九行情”等,但是随着量化管理人转向价量高频策略领域,国内量化私募行业自2019年以来迎来了持续三年的大发展。
2018年以来,量化私募管理人的选股超额收益也阶段性经历了四次平淡期,包括2018年下半年、2019年下半年、2021年第一季度、2021年第四季度等。
平均而言,私募管理人1000指数增强策略的超额收益高于500指数增强策略,而500指数增强策略的超额收益高于300指数增强策略。背后的原因在于,市场对大盘股的研究上较为充分,相应股票的定价较为合理;而市场对中小盘股的研究相对不充分,相应的定价错误机会更多。
一般而言,量化指数增强产品的超额收益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来自于单纯选股贡献的超额收益,即各类风格因子严格保持中性条件下选股带来的超额收益;另一部分来自于风格敞口暴露贡献的超额收益,即各类风格因子和行业因子不严格保持中性、存在一定的正向或者负向暴露带来的超额收益。
我们以管理人布局最多的500指数增强私募产品为代表,根据其2018年初以来的超额收益波动情况,将市场分为4个阶段,其中每个阶段均包含一个上行周期(超额收益上行)和一个下行周期(超额收益震荡或者下行),比较不同市场环境下的主要量化管理人500指数增强超额情况:
通过比较每一阶段下行周期的超额最大回撤与上行周期的跟踪误差,发现两者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上行周期呈现较大跟踪误差的管理人,在下行周期往往存在较大的超额收益回撤,跟踪误差指标可作为指数增强产品风格敞口暴露的衡量指标。这说明,下行周期量化指数增强产品超额回撤与管理人的风格敞口暴露密切相关。
通过比较每一阶段上行周期的超额收益与跟踪误差,发现两者存在微弱的正相关关系,但并不显著。通过对风格敞口的暴露,部分管理人获得了相对较高的超额收益,但是部分管理人并未获得较高的超额收益。这说明,不同管理人通过风格敞口获得的超额收益存在差异。